6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安徽铜陵举办了例行新闻发布会,会议中对各医改试点的典型经验做了着重介绍。
会议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体改司司长梁万年指出, 医改是世界性难题,自2015年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决定开展省级医改综合试点起,目前已有11个综合医改试点省份。在医改过程中他们形成了一批可圈可点的经验做法。小编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浙江:全省推行“最多跑一次”
2018年,浙江省推出“看病少排队”、“付费更便捷”等十项举措,实现预约挂号“全省通”、付费结算“全院通”、院内服务“自助通”。
2019年推进“云胶片”、“医后付”、“刷脸就医”等新应用,50个县实现“出生一件事”、“最多跑一次”。
安徽:“两卡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
1、两卡制
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两卡制”试点,大力实施健康扶贫,积极推进“县管乡用”、“乡聘村用”等政策落地。
2、打包付费
实行医保和公卫两项经费打包预付,扣紧医防融合利益纽带,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基金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按人头总额预付给医共体,压实医共体医防融合责任。预付经费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
福建:“三医联动”
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深化“三医联动”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以党政为主导、以医药为切口、以医保为引擎、以医院为主体的改革路径:
1、建立了全省药耗阳光限价采购平台、药品统一结算平台和“两票制”追溯制度。
2、以提高医保资金使用效率为重点,深化医保改革。建立了城镇职工医保基金全省统筹调剂制度。
3、以提升医疗质量和水平为核心,深化医疗改革。以全省所有公立医院以院长目标年薪制为切入点,深化内部运行机制改革。
重庆:搭建信息平台促下沉
针对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并存,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以基层信息化建设为抓手,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1、搭平台,加快信息互联互通
成立了市级和38个区县两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市级平台通过国家3A级省级平台测评认证,已累计采集3000多万份电子健康档案和2000多万份电子病历数据。
2、延长医疗资源供给服务链
针对边远地区群众看病不方便、基层专业技术力量不足等问题,以医联体为载体,大力发展远程诊疗,建立市-区县-基层三级远程诊疗服务体系。
3、整合完善区域信息平台功能
为群众提供预约诊疗、网上缴费、个人健康信息查询等多项服务,让数据多“跑路”,患者少“跑腿”。
4、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建立市级医改监测信息系统,基于医院现有HIS系统、财务系统等进行接口改造,将全市所有公立医院(部队医院除外)全部接入市级医改监测平台。
四川:“三监管”
探索完善综合监管制度,创新开展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医疗行为信息化监管(简称医疗“三监管”),基本实现公立医疗机构和民营医院全覆盖,有力保障医疗质量安全和群众健康权益。
1、建统一监管平台
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开发建成医疗“三监管”平台,联通7000余家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接入诊疗服务、病案首页信息和统计直报等数据。
2、科学设置监管指标
从执业资质、医疗水平和质量、资源效率、合理行为、费用监测等方面,设置了6类36项监管指标,并根据指标性质和监管要求,实行分级监管,分类应用。
3、建立有效运行机制
先后出台医疗“三监管”实施指南等18项制度文件,建立了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核实整改、现场调查、裁定判决、责任追究“等六项机制”,成立数据分析、现场核查和裁定判决三个工作组,实行“日采集、周分析、月查处”的工作流程,实现了智能化、无纸化、移动化的闭环运行管理。
陕西:整合性医疗服务体系
陕西省医改工作中的亮点,主要整理如下:
1、构建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
延安市组建第一、第二医疗集团,实行市级医院托管县级医院,实现了市县镇村联通联网联动,县域就诊率达到91.35%。安康市石泉县组建两大紧密型医共体,开展人财物一体化管理、医保按人头总额预付,实现90%患者在县域内救治的目标。
2、总会计师制度初显成效
筛选派驻6名总会计师人选到6所市属公立医院任职,突出"四抓六提升",抓经济管理、抓制度建设、抓审核监管、抓开源节流,推动财务管理制度、财务流程再造、全面预算管理、绩效核算、成本管控、队伍建设等工作提升。
3、编制人事改革“一控、二变、三保障”
“一控”即编制总量控制,“二变”即人员公招、临聘变为自主招聘、岗位管理,“三保障”即编制内外同岗同待遇、财政适度保障、定期核查监管。
从各省卫健委负责人的分享来看,其中有不少是与基层紧密相关的医改好政策:如安徽省的两卡制、紧密医共体构建,让公卫直接打卡到账;如重庆市构建信息平台管理健康档案,减轻村医负担……
还望这些经典的好政策,能切实模式化推广,早日惠及全国医务工作者!